促排卵(Ovarian Stimulation)是辅助生殖技术(ART)的关键环节,通过外源性促性腺激素(Gn)干预突破人类单卵泡排卵的生理限制,其本质为挽救闭锁卵泡:
生理机制:提升FSH水平至生理阈值(约2.5mIU/mL),使同期进入生长池的次级卵泡免于闭锁凋亡
临床目标:
高反应人群:获取8-15枚优质卵母细胞(活产率峰值区间)
低反应人群:最大化单周期获卵效率(AMH<1.1ng/ml者需累积周期策略)
技术革新:2025年全球年促排周期超300万例,活产率较自然周期提升40%
关键共识:“促排卵仅利用当周期生长池卵泡,不消耗原始卵泡储备”
1. 长方案(长效GnRH激动剂方案)
适用人群:卵巢储备正常(AMH 1.1-3.5ng/ml)、年龄<35岁者
操作路径:
黄体中期注射GnRH-a(如亮丙瑞林3.75mg)降调节
14天后启动Gn(150-225IU/日)至卵泡成熟
优势:周期控制性强,优质胚胎率提升20%
2. 拮抗剂方案(GnRH拮抗剂灵活方案)
适用人群:OHSS高风险者(如PCOS患者)、需鲜胚移植者
技术突破:
月经第6天或主导卵泡≥14mm时添加拮抗剂(如西曲瑞克0.25mg/日)
OHSS风险降至<1%(传统方案达6%)
3. 微刺激方案(温和刺激策略)
适用人群:
卵巢低反应(AMH<1.1ng/ml)
高龄(≥38岁)或肿瘤生育保存者
剂量优化:
克罗米芬50mg/日 + Gn 75-150IU/日(获卵数2-5枚)
阶梯式增量策略:每3天递增Gn 37.5IU(AMH 0.5-1.0者获卵数↑40%)
4. 黄体期促排与随机启动方案
创新价值:
黄体期促排:利用排卵后剩余卵泡(单周期两次取卵)
随机启动:72小时内启动促排(肿瘤患者紧急生育保存)
数据支持:黄体期获卵囊胚形成率比卵泡期高10%-15%
5. 自然周期与改良方案
适用人群:卵巢功能良好、拒绝药物刺激者
技术升级:CAPA-IVM体外卵母细胞成熟技术(PCOS患者成熟率↑30%)
1. 卵巢储备量化评估
AMH核心阈值:
>3.5ng/ml → 拮抗剂方案(预防OHSS)
0.3-1.1ng/ml → 微刺激或PPOS方案
<0.3ng/ml → 自然周期累积胚胎
AFC预警指标:双侧<5枚提示需调整Gn起始剂量
2. 年龄分层策略
<35岁:长方案优先(优质胚胎率>65%)
35-38岁:拮抗剂或PPOS方案(平衡效率与安全性)
≥39岁:微刺激+黄体期促排联合(累积获卵策略)
3. 病理状态适配方案
子宫内膜异位症:超长方案(GnRH-a预处理3个月)
PCOS患者:拮抗剂方案+二甲双胍预处理(OHSS风险↓60%)
卵巢早衰(POI):
?? AMH>0.8:黄体期促排联合微刺激
?? AMH<0.3:干细胞疗法+自然周期取卵
4.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
剂量预测模型:机器学习算法整合AMH/AFC/年龄,Gn起始剂量误差率<15%
胚胎评级系统:时差培养箱+深度学习提升优质胚胎筛选准确率至85%
1. 关键并发症防控
OHSS预防:
当>18mm卵泡≥3个且E2≥2000pg/ml时,改用GnRH-a扳机
取卵后羟乙基淀粉扩容(有效率↑40%)
多胎妊娠管理:单胚胎移植(SET)使双胎率降至<5%
2. 常见误区澄清
? “促排加速卵巢衰竭” → AMH值6个月恢复基线(Fertil Steril 2025)
? “黄体期卵子质量差” → 囊胚整倍体率与传统方案无差异(1.59 vs 1.61)
微信扫一扫
咨询客服微信客服二维码
关注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