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国际共识范围
国内外生殖医学会一致认为:8-15个成熟卵子是试管婴儿治疗的理想取卵数量。这一区间能最大限度平衡三大核心目标:
胚胎储备需求:满足1-2次胚胎移植(约需4-6枚优质胚胎);
并发症防控:将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风险降至<5%;
治疗效率优化:避免反复促排造成的身体负担。
2. 突破认知误区
“取卵数≠妊娠成功率,20颗卵的活产率可能低于15颗卵!”
—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菁教授
数据佐证:当获卵数>15个时,卵子质量下降风险增加40%,活产率反呈下降趋势。
1. 年龄的不可抗力
<35岁:卵巢储备良好,目标取卵数可接近上限(12-15颗);
35-38岁:卵巢功能下降,8-12颗即可满足优质胚胎筛??;
>40岁:优先保障卵质而非数量,5-8颗+胚胎基因筛查更合理。
2. 卵巢功能的底层制约
AMH值:<1.1ng/ml者获卵数常≤5颗,需启用微刺激方案;
窦卵泡计数(AFC):月经期AFC<5个,预示获卵数难超8颗。
3. 促排方案的精准调控
抗结剂方案:适用多囊卵巢人群,控制获卵数在10-12颗;
自然周期/微刺激:卵巢早衰者的首选,目标取卵2-5颗。
1. 取卵过少(<5颗)的困境
胚胎培养失败率高达50%,需2-3周期攒胚;
40岁以上女性获卵≤3颗时,活产率不足5%。
2. 取卵过多(>20颗)的代价
OHSS风险激增:重度OHSS需住院治疗,表现为腹水、血栓、肾功能衰竭;
卵子质量滑坡:雌激素超生理剂量导致卵母细胞成熟障碍。
临床中常见“B超显示10个卵泡,仅取出6颗卵”的现象,原因包括:
空卵泡综合征:约15%卵泡内无可用卵子;
取卵时机偏差:夜针后>36小时未取卵,已排卵率增加30%;
技术损耗:肥胖、卵巢位置深者取卵损失率高达20%。
1. 促排前精准评估
必查三项:AMH(卵巢储备)+AFC(窦卵泡数)+性激素六项(预测反应性);
基因筛查:>35岁者加查FMR1基因(预防卵巢早衰)。
2. 促排中动态调整
当雌激素>5000pg/ml或卵泡>20个,启用OHSS预防方案(如溴隐亭、白蛋白);
采用“双重触发”方案(GnRH激动剂+hCG)提升卵子成熟度。
3. 取卵后关键干预
高蛋白饮食:每日蛋白摄入≥1.5g/kg体重,降低腹水风险;
胚胎冻存:取卵>15颗者必须全胚冷冻,待卵巢恢复后移植。
微信扫一扫
咨询客服微信客服二维码
关注微信公众号